另类举国体制造残奥百金辉煌 冠军退役养猪谋生(二)

时间:2025-04-05 05:24:24来源:新闻实时网 作者:柳影

里约残奥会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连续四届称霸世界。辉煌背后,是怎样的付出?付出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回报?

举国体制制造金牌 政府花大钱建基础设施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在奖牌榜上还排名第六。那时的他们还并不起眼,但正是从那年起,中国残奥代表团开始发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参加所有项目,并力争攀升至金牌榜榜首位置。据官方统计,中国生活着8300万名残疾人,这相当于德国的人口总数。庞大的残疾人基数,让中国残奥代表团选材面极广,他们缺少的,是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系统的训练计划。伴随着残疾人教育和社会救助的法律被推出,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场馆也得到大力建设。核心是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它占地面积为30公顷,拥有现代化的钢铁玻璃建筑、体育馆、游泳馆、自行车道和一个大型公园,能容纳800名运动员在此训练。此外,全国还兴建了大量体育馆。德国残奥会代表团领队卡尔·夸德多次访问这片训练场,他评价说,“中国的体育科学目前处在很高的水平上。”在2008年,中国顶级残疾人运动员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被挑选出来参加残奥会比赛,代表团聘用外籍教练和假肢专家以及专业的医疗团队,保障残疾人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准。2016年,中国残奥代表团派出310名运动员到里约参加所有22个体育大项,在所有代表团中规模最大。而其中只有20%的中国运动员年龄超过30岁,这也是极为少见的。训练场馆到位,下一步就是训练体系了。以近年来被报道较多的盲人足球为例,由于北京举办08奥运会,中国在任何项目都不能缺赛,全国各地也是在05年才开始陆陆续续组建盲人足球队。我国盲人足球运动的训练形式主要以业余训练为主,如有比赛任务则进行赛前集训,所有的运动员只是在有比赛任务的情况下,才进行短期集训和适应训练,比赛任务结束后,队员基本脱离系统训练。其训练模式大多为:简单选材—赛前短期集训—参加省市级比赛—根据比赛成绩选拔—短期强化集训—参加全国性比赛与选拔—短期强化集训—参加国际比赛—解散。由于经费和赛制所限,多数球队打3-5场比赛,冠军打6-8场比赛。全国的盲人足球省队,36.4%的球队训练场地属临时租用,45.5%的训练场地是临时借用,18.1%的球队的训练场地较为固定。所有球队的训练场地都是以各种形式依附于学校或体育系统的场馆。一份陕西省的残疾人体育竞赛训练研究显示,在当地,训练年限在6-10年区间的残疾人运动员最多,占到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43.85%,其次是训练3-5年的残疾人运动员,占到26.32%。每周,训练1-3次的残疾人运动员人数,占到62.5%,每周训练3次以上的占约10%。虽然,和健全运动员的训练系统性相比,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差距明显,但在从无到有的薄弱基础上,能够依靠“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成就,中国残疾人运动的进步世界罕见。

/44

|

LOFTER

体育图片中心  |  查看图集  |

9月18日,里约残奥会五人制盲人男足季军争夺战展开争夺,最终中国盲人男足以0-1负于阿根廷盲人男足,获得里约残奥会五人制盲人男足比赛第4名,与奖牌失之交臂。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中国足球的光明。中国盲足起步于2006年,短短十年间他们已经成长为世界级强队,并为国家争得无数荣誉,然而他们却一直鲜有人关注,更别提什么丰厚的奖金了,集训时每月的津贴仅为300元。

比赛结束中国盲足队长王亚峰双手叉腰显得不知所措,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奥运会之旅了,本来想夺取一枚奖牌给自己的盲足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遗憾落空。

为了备战里约残奥会队员们都练得很苦,出现伤病也是常有的事情。在农历新年队员们都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在基地训练,教练希望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里约奥运。虽然无缘奖牌,但至少他们付出过拼搏过。

【 中国盲人足球,值得尊敬的“国足”】盲人足球运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班牙,最早是职业球员在赛季前准备期为维持体能而设计的技战术练习,2004年残奥会首次设立五人制盲人足球比赛项目。

盲人踢的足球都是经过特别定制的,足球内安装了铃铛。 同时间足球场内有语音领导员帮助他们不断调整运球方向和射门角度。保持球场安静对于盲人球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声音来辨别足球和球门的位置。

中国盲人足球队从2006年初开始组队,这支队伍在过去十年屡屡创下佳绩。

中国盲足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成为世界级强队,在08残奥会上连克阿根廷、英格兰和西班牙等盲人足球的超级强队闯进决赛,最终只是以1-2小负于世界最强的巴西队获得亚军。

随后在2010世界杯中盲人国足也获得季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在广州亚运上盲人国足更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金牌。

相比至今还在为世界杯入场券苦苦奋斗的中国男足国家队,盲人足球队早已经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甚至“称霸世界”的足球梦想。

在国家男足长期低落,国家女子足球队成绩下滑的情况下。有人说中国盲人足球为中国足球运动保留了仅存的一点面子。

恐韩惧日这种事情从来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亚洲霸主。图为2015年9月2日,中国盲人足球队在日本东京亚洲盲足锦标赛首场比赛中以1:0完胜日本队,为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

参加本届残奥会的盲人国足,是一支完全业余的球队,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除了踢球都有自己的职业。比赛结束队员和教练便会各自四散回到各人的工作单位。

毫不夸张的说这帮盲人足球运动员几乎每个人都有从事按摩师的经历,身份可以卑微但梦想还是要有。

【盲人国足成绩背后的辛酸】盲人足球是一项挑战勇气的运动,球员在接触这项运动之前最关键的就是克服心理障碍敢冲敢跑。

盲人国足的前任主教练董俊杰曾这样介绍球队的训练:“盲人运动员的训练,首先是要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刚开始训练那阵子,象碰头、眉骨被撞破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在进行足球训练前,盲人球员最先进行的是定向行走训练。

所谓定向行走,就是按照一个相对固定的方向,通过对于一些固有物体特性的辨别,把一个复杂的环境用盲人能够接受的办法让他们熟悉并且牢记,最终达到熟练行走的一种训练模式。

之所以要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是因为队员们必须在自己的心里能够清晰准确地画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因为如果不能够清楚地记住球场的大小,不能够记住自己移动了几步后所处的位置,即便有引导员和教练的指导,也容易慌乱中出错。在进行比赛前的训练,同健全人不同的是,他们首先进行的不是热身,而用“心灵地图”的方法熟悉场地。

基本功训练更是一个难题。比如学一个射门动作,教练抬脚做分解动作,从大腿、小腿到脚背,盲人球员一一摸过,慢慢感受,然后练习千遍万遍。

中国盲人足球起步之初,大家都没有太多的经验,所有人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球队建立初期教练会让球员探摸每个动作,然后找到正确的触球点,接下来就是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

他们在困难面前展现出来的那种不屈的坚毅和勇往直前,就算正常人也未必能做到。让盲人足球运动员坚持下去的,是他们的毅力和信念。

十年时间才铸就了这样一支屡创辉煌的盲人足球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对盲人来说踢球要克服好多困难,中国盲足主教练邹宏谋笑着说盲人足球就是要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足球梦,对于这群盲人运动员来说,足球更是他们的信仰和梦想。他们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但仍用执着和坚强,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别样的精彩。

【辉煌的背后也有隐忧】在征战里约残奥运的这批球员里依然保留着许多中国第一批盲人运动员,这批所谓的老将,经历了十年大小征战后因为年龄和伤病的原因在残奥会之后就要退役。

盲人足球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好的苗子却很少,盲人足球后备力量存在青黄不接的危机,盲足的后续其实是很关键的,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只曾经屡创佳绩的球队就这样一蹶不振。

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不能等同,残疾人体育人口本身就少,一旦人才断档体育人口过少就很难从量到质的一个变化,以后想要再创辉煌就比较难了。

虽然现在的环境比十年前要好了很多,装备场地已经不再是大的问题,但训练补助不高让很多盲足运动员存在两难的抉择。

因为业余性质,盲人球员在球队里的收入非常之低,在各省市球队里一般一名盲人球员一个月只能拿到300-600元左右的收入而已。例如云南省一个教练员的训练工资就只有每月400多元。在广州夺得广州亚残运金牌的盲人国足的球员他们在队里每天的生活补贴仅仅是10元而已。

有的球员因为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不得不遗憾退役,因为在集训期间虽然食宿全免但一个月只有几百块的补助,对于已经有家室的运动员来说这个收入很难养家糊口。

当然如果他们能够在世界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是可以得到一定额度的奖金的,这个就需要以成绩作为前提了。

而经过了北京奥运的高峰,国家队的集训经费也有所下降,“08年之后经费还是紧张了,以前集训我们一般可以招15名球员,但现在只能保证8名盲人球员加两名门将共10个人。”盲足前任主教练董俊杰介绍说。

林金标是盲人国家足球队的主力球员,在球队最需要的时候曾经一度卖掉自己的按摩店重返球队,由于买房后背负了房贷仅靠平时的训练津贴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最终无奈选择退役重新开起了按摩店。

除了收入微薄他们还要忍受来自外界的白眼。在当今社会,不少健全人对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依然存有歧视和偏见,60%视力残疾运动员的亲人对他们参与足球运动持不理解与反对态度等,造成群众性盲人足球的普及难以进行。浙江省队教练方成志介绍说,起码有三次,放假结束后,老队员直接不回队里报到了,他不停地打电话给老队员,鼓励他们回来。

【中国盲人足球,依然是计划产物】由于北京举办08奥运会,中国在任何项目都不能缺赛,全国各地也是在05年才开始陆陆续续组建盲人足球队。

我国盲人足球运动的训练形式主要以业余训练为主,如有比赛任务则进行赛前集训,所有的运动员只是在有比赛任务的情况下,才进行短期集训和适应训练,比赛任务结束后,队员基本脱离系统训练。

其训练模式大多为:简单选材—赛前短期集训—参加省市级比赛—根据比赛成绩选拔—短期强化集训—参加全国性比赛与选拔—短期强化集训—参加国际比赛—解散。

由于经费和赛制所限,多数球队只能打3-5场比赛,即使冠军也只能打6-8场比赛。竞赛体制和赛制安排的不合理性导致我国盲人足球训练与竞赛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制约盲人足球运动整体的发展。

相比于国内的窘境,而在国外很多国家盲人足球运动发展的相当普及,西班牙已经有8个地方联赛,英国也有4支盲人足球队,而08年阿根廷盲人足球队队长贝罗居然来自河床俱乐部,他的两名队友同样也是“河床制造”。

全国的盲人足球省队,36.4%的球队训练场地属临时租用,45.5%的训练场地是临时借用,18.1%的球队的训练场地较为固定。所有球队的训练场地都是以各种形式依附于学校或体育系统的场馆。

虽然2008年中国盲足夺取银牌后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认可,但实际状况改善有限。

地方队盲人足球现状堪忧虽然中国盲人足球队在世界大赛上成绩斐然,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盲人足球运动并没有呈现与国家队成绩相匹配的发展势头,中国盲人足球的现状依然难言乐观。

在中国虽然条件不尽人意,依然有许多盲人孩子在追逐着自己的足球梦,他们说:“只有在球场上全力奔跑,只有足球才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

踢球对盲人帮助很大,让他们更为乐观开朗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自强不息,让他们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也是中国盲足主教练最自豪的一点。

踢球有助于增强球员们的自信,他们心中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原来自己也能为国争光。

面对黑暗只有将脸抬起来,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感受阳光,每一个有理想并为之奋斗过的人都值得尊重。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悦图推荐

世预赛组织的好!伊朗大使赴沈阳公安局致谢

沈阳地铁停运球迷难离开 黑车10倍价格宰客

国足逼平波斯铁骑 武磊赛后谢场面露遗憾

正是有了“举国体制”的保障,24岁的河南小伙、四届残奥会中的十金王许庆,19岁的篮球女孩钱红艳,26岁的盲人足球运动员王周彬,75岁的中国轮椅击剑队教练庄杏娣,她们的人生才得以改变。从哀叹命运不公,到挑战生理缺陷“站”起来;从无事可做,到将体育运动作为终身事业去追求;从封闭自我,到走遍世界。从这一点来说,“举国体制”造福了一批残疾人运动员。

本文来源:体育

作者:王阻拦

责任编辑:

孙海阳_NS7151

本文系原创稿件,版权属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或者××",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1

2

3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