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5 07:39:27 来源:新闻讲解网 作者:夜幕
1951年,62岁的维特根斯坦放弃癌症治疗,衣衫褴褛,贫病交加,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留下了对世界的最后告白: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临死前曾用“精彩”一词来形容自己的一生,可事实上,用“叛逆”二字来形容反而更恰当一些。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年少时极为热爱机械,还独自造出了一台缝纫机,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是他的偶像,可就在他高中毕业后准备前去拜师时,却得知玻尔兹曼已经自杀身亡了。其实,他原本是能赶上拜师的,可从小在家中接受教育的他没能通过高中的入学考试,恶补了几年后才终于进入了中学学习。只可惜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在忍受了三年的折磨之后,还是没能考上大学。这时他才想起,要去拜玻尔兹曼为师,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没办法,维特根斯坦又转移目标,将梦想改成了工程师,经过两年的苦学,终于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可是,学着学着,他又对数学起了兴趣,在阅读了《算术基础》这本书后,他去拜访了作者费雷格。弗雷格又将《数学原理》的作者罗素引荐给了维特根斯坦,于是,他便踏上了前往剑桥大学求学的道路。维特根斯坦拜入罗素门下后,学得并不是数学,而是看起来和数学八竿子打不着的哲学。这倒也不奇怪,因为弗雷格就是一位逻辑学家,而罗素也以哲学为主要领域,至于数学只是“略有”涉猎罢了,虽然也做出了不少的成就。维特根斯坦本来只是罗素的学生,可当二人相处时间长了之后,罗素却发现这少年很不一般,有时问得问题他都回答不上来,与其说是教导,倒更像是讨论,二人虽是师生关系,可相处的却跟朋友一般。三年后,一战爆发,维特根斯坦的“叛逆”又表现了出来,明明已经免除了他的兵役,可他却非要上战场,竟是主动报名参加了志愿军,这举动属实是令众人难以理解。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还在战争之余编写出了《逻辑哲学论》的初版。战争结束后,维特根斯坦自认为对哲学已经研究的无比透彻,便不继续在这方面耗费精力,而是来到了南部山区,当起了小学老师,颇有功成身退的意味。在我们看来,这位哲学家的行为举止似乎太草率了些,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考虑后果,其实这样的行事风格,主要是因他的家庭情况导致的,有一个钢铁行业巨头的父亲,他的确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南部山区的群众们应该和我们的想法差不多,维特根斯坦那热情的“疯狂式教育”实在令他们难以接受,纷纷表示拒绝。无奈之下,维特根斯坦只好挫败的离开了这里,还留下了“粗俗愚昧”的评价。后来,他又回到剑桥,当了几年的哲学教授,越干越觉得没有意义,干脆提交了辞职申请,一心扑在写作之上,直到离世。参考来源:百科词条——维特根斯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